老房子储物间的角落有一只旧皮箱,箱子里整齐地码着各种修理工具,生锈的铁皮盒里装着大小各异的螺丝钉,这是外公的“百宝箱”。外公走了五年了,但箱子里的工具依然整齐,就像外公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。
在我的记忆里,外公有一双“魔术手”,大到汽车小到手表,没有他不会修的东西。退休后,外公也积极发挥余热,帮助邻居修理家电。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,总能看见外公坐在窗边低头修理各种老物件。每当这时,我就会蹲在旁边数他工具箱里的螺丝,看他用镊子夹起比米粒还小的零件,精准而果断。阳光穿过纱窗洒在外公银白的发梢上,他对着一台吱啦作响的收音机微微蹙眉,老花镜也滑到了鼻尖上,外公手里的电烙铁“滋滋”冒着热气,松香味混着旧皮箱里的淡淡的机油味,浓烈而隽永。我问外公为什么浪费时间修理这些旧东西,外公笑笑不语。直到他把修好的收音机递给对门曹爷爷,老人颤颤巍巍地拧开旋钮,熟悉的戏曲流淌出来,外公才扶了扶眼镜说:“物尽其用,能修就修。”
如今,我成为了一名村后备干部,经常协助村妇联的同志们举办各种活动。有一次,村妇联组织开展“旧物改造”活动,当小朋友们举着用易拉罐做的小花盆欢呼雀跃时,我仿佛看到了外公的影子在孩子们眼中闪烁。此刻,我终于明白了,外公的修理箱里装的从来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他对生活的热忱、对他人的责任,是修旧利废的智慧,是邻里互助的温情,更是扎根基层、服务他人的初心。
外公的“百宝箱”早已光彩不再,但是那些在修理中传递的温度却化成了我基层工作的底色。就像外公当年在台灯下教我修手表时说的:“每个齿轮都有它的位置,人也一样,物尽其用,人尽其责。” 现在,我在村里的角角落落寻找着自己的位置,而外公的修理箱始终沉默地站在时光里,为我指引着从“小家”到“大家”的传承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