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媒体“一体同心”工作室启动以来,我经常走进挂靠的社区,去协助社区的书记解决部分力所能及的事。 在前段时间关注的“丰乐二村”阳光征收工作中,我写过好几篇关于丰乐二村征收工作的记叙篇章。很多市民对棚户区的征收工作特别关心,从私信留言的字里行间中,表达出对政府推动民生事业工作的认可。 最近,有一些关注我文章的廒下社区市民反复给我来信,希望我能到他们社区去走一走看一看,把基层的一些社情民意传达上去。 本周,在西浦社区书记的牵头下,我们针对居民反映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。并就居民们集中反映的几点问题,进行了现场走访。 廒下社区曾经在网络上是比较有名的,过去这里的环境脏乱差,外来人员较多,治安问题比较突出。经过社区工作者几年的努力,治安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。 廒下社区和众多棚户区一样,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。小时候爷爷家住在轮船码头口,在西仓小学读过一年学的我,对这里有着不同的情结。时隔了三十多年,我又一次近距离的走进廒下社区。 这里的巷道盘根错节,就像这渔网一般的天线一样。走进这样纵深的巷子里是不可能迷路的,只要沿着天线走,都能走得出来。 居民们反映,每当夏季雷雨的时候,时不时的电线火花四射,迎合着轰鸣的雷声,霹雳吧啦作响,成为了廒下地区独特的亮点。 走遍全泰州,很难找到一根像这样的木制的电线杆,但在廒下我就发现了一根。这个上世纪的产物,屹立在风雨中,成为了记录历史的活化石,记录着廒下社区的沧海变迁。
穿行在只能一人通过的巷道。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到了三十多年前,背着书包在巷子里跑过。 老人生病了,救护车是开不进来的;家里失火了,消防车也是开不进不来的;运个东西,都要从老远的地方靠人力一件件的搬进来,打个车都要走很远,到马路上叫......这里的人蜗居在此70多年,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奶奶说。 一处楼房前,居民指着断裂处给我看。他说,现在像他们这样的楼板房已经不多了,这些建筑物都已经严重老化失修,成了危房,随时都要断裂的可能。
走进室内,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泥楼板的肌勒线。这样的房子,别说住人,走在下面都有点担心受怕的。而随着时间越长,水泥楼板的性能逐渐下降成为安全隐患。 如图所示,有的楼板已经出现了横向的列横。楼板已经再也不能承受重力了,显然房屋成了危房,是不能住人的。
众所周知,现在盖房子已经不用水泥楼板了。一般水泥楼板的使用寿命是多长呢?我查阅了相关资料:水泥楼板的使用年限平均是50年。
也就是说,超过年限的水泥楼板,抗震能力,抗压能力大大降低了,住在这样的房子里,每天都是悬着一颗心。外边打雷时,都能感觉楼在震动,住在楼里的一位阿姨这样描述。 这是一面围墙,我用充电宝做了一个水平尺,来看一下墙体的倾斜度。看上去比萨斜塔都没有这面墙斜得厉害。 而在整个廒下村里,这样的墙不在少数,还要很多单面墙,一受到外力就会倾倒,砸到了人也是非死即伤。就在这面墙的对面十多米的范围内,还要建筑工程在施工。
有的墙体缝隙,都能把手指头插进去。更多的隐藏的裂纹和细缝无时无刻的不在侵蚀着居民的住宅。 在现场,年长的奶奶带我去看了几户人家。有的家庭已经被白蚁糟蹋的一片败落,有的房子已经倒塌不能住人了。
这里还有部分房子是用泥巴砌的墙,轻轻的用手都能戳个窟窿。半个多世纪里,这些房子摇摇欲坠,为棚户区的居民们遮风挡雨。
而有些建筑,经不住风雨的蹉跎,早已卸下了包袱,成了一堆废墟。在廒下村,经常有有些败落的景象映入眼帘。
站在西仓小学的围墙外,依然能冥听到儿时朗朗的读书声。爬满爬山虎的墙上,每一片叶子都记录着廒下村岁月留下的伤痕。 社区张书记告诉我,这里的老百姓最大的希望就是棚户区启动阳光征收。老人如此,小孩如此,每一个住在这里的人,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愿望。 对比丰乐二村棚户区的改造,这里每个人的心情都不平静。他们每个人都盼望着下一批的改造计划中有廒下新村,但每次期待的结果都是下一次等待。 老人们说,也该轮到我们这里了,活了70年,城市发展日新月异,而我们这里却丝毫未成改变,只有那倒塌的房子和逝去的老邻居们,成了回忆的一部分。 他们想有生之年能搬进新房,告别这潮湿阴暗的棚户区,他们等了一年又一年,他们不知道人生还有几个年头能等待。 以前住在棚户区的我知道,他们的那种切盼,是什么滋味。面对着这样的生存环境和迫在眉睫的安全隐患,我想只要站在楼板下一分钟,就知道群众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了。 我希望此文发布之后,能有相关的政府领导们过来走一走,看一看,坐在楼板下想一想民生的艰苦,听一听人民的呼唤和诉求,早日把廒下棚户区纳入到棚户区改造的日程上来。 但愿,廒下新村能早日纳入阳光征收的序列,还那里老人们一个梦想!
许晓峰
2020.5.15
|